2016年,青岛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成为我国“万亿俱乐部”城市。“万亿俱乐部”背后,人才强市战略功不可没。青岛的人才总量已经达到169万,其中两院院士106人、“千人计划”专家166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都选择了来青创新创业。过去5年,青岛引才大招频出,引才效果明显,但当全国上下引才热潮兴起,各城市引才力度越来越大时,引才评价机制急需完善,一些海内外人才的多头待沽、职业跳槽等情况,也不得不引起注意。
院士带来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最近几天,青岛不少人的朋友圈中出现了一则“袁米众筹”的消息,众筹口号就是:“你有没有想过,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同拥有一片稻田”。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在2016年切切实实和青岛有了交集。
2016年,由袁隆平领衔建设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户青岛,他亲自任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牵头整合国内外在水稻遗传育种和植物光合作用研究领域顶尖科技人才,建设一流研发团队,立足青岛,面向世界,打造世界领先的科研和产业化应用平台。
研发中心的目标是选育出在我国2000万亩沿海盐碱地推广的海水稻品种,每年按1000万亩推广增产200万吨粮食,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按亩产200至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据悉,2016年青岛陆续新建成启用青岛院士智谷、青岛国际院士港两个顶级人才创新创业园区,集聚包括袁隆平院士、周寿桓院士在内的近20名海内外院士专家项目入驻。2016年青岛市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全市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总数达46家,在站院士53名。来青的两院院士累计已达106人。
来青院士已经体现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先后与薛群基、付贤智院士团队合作研发“分子筛转轮”,成为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转轮”,填补了行业空白,2016年就获得近3亿元订单。该院士专家工作站已完成8项合作项目,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达4.75亿元。
除了院士的引进力度增加,石墨烯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也来青创新创业,实现了青岛诺奖人才引进“零”的突破。
亿元团队青岛已经有了两个
对于顶尖的人才团队,青岛拿出1亿元给予综合补助。
2017年1月初,戴宏杰院士率领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创新团队”和青岛大学肿瘤精准医学人才团队,成功入选青岛市首批两个顶尖人才团队名单,各获得区市财政1亿元的补助。这也是青岛市首次尝试由“人才引进”提升为“人才团队引进”的一次创举。
3月17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市科技局签署《铝离子电池研发中心共建协议》,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率领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创新团队”入驻新区,将致力于建立聚集世界级专家的铝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及应用研发中心,形成本领域世界学术高地。
铝离子电池研发中心项目启动后,戴宏杰团队将从世界知名大学、一流研究机构、知名企业等引进核心成员4到5名;计划通过1到3年时间,形成30人左右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高性能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的研发、制备与产业化推广,该技术未来有望取代高成本锂离子电池与高污染铅酸电池,广泛应用在分布式储能、电网储能、电动运输工具等领域,对持续保证我国电力供应稳定,提升我国电网储电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亿元团队为青岛大学肿瘤精准医学人才团队。团队是青岛大学2016年在全球癌症爆发、精准医学兴起的大时代背景下,集合全球及学校肿瘤研究领域高端人才全力打造的一支顶尖人才团队。团队以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杰出终身教授、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吕志民教授,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肿瘤医院院长、“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张晓春教授为团队核心成员,联合清华大学药学院邢东明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青岛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梁华教授,青岛大学蛋白组学教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李磊教授等专家组成。团队的目标是建设青岛国际肿瘤精准医学创新中心。
高校人才蓄水库急速扩张
谈到人才集聚,高校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高校教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是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高校本身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又极具优势。
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对城市来讲具有很重要的人才储备库功能,比如青岛农大的专业教师就有1500多人,这些专业人才随时可以为青岛的发展服务。高校对城市发展还具有培养人才的作用。青岛农大每年的毕业生中,37%会留在青岛工作。
过去5年,在已有高校的基础上,青岛又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29所,青岛的高校“朋友圈”持续扩大。青岛将与这些高校在科研开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我们学校有几个老师都有去青岛的打算了。”北京一所高校的胡老师告诉记者,青岛大力引进高校,在高校圈影响还是挺大的,如果青岛高校有合适的机会,自己有一些同事很愿意到青岛发展。
在高校引进方面,青岛市已出台《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增加至50所以上,研究生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在校生数量和高校数量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基本实现50万的高校人才存量。
赴浙大南大等外地名校招聘
近日,市人社局组织青岛招聘团,到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抢人才,吸引两校三千多学生前来求职洽谈。八成以上岗位需求为硕博人才。
近年来,为了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青岛工作,青岛市主动走出去给毕业生们送岗位,并和全国知名高校保持紧密联系。
长三角地区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重要地区,近年来,成为本市外出引才的重要目的地。
下半年,青岛市人社局将继续紧密结合本市紧缺人才产业的需求,拟赴北京、哈尔滨、西安等地重点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继续探索引才渠道、方式创新,提高赴外引才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在四大洲设海外引才工作站
为吸引海外人才,青岛市在四大洲设立了20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范围覆盖美英法德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专门在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纽约、伦敦、慕尼黑等海外知名城市设立窗口,打造汇聚国际人才的桥头堡,联合企业每年分四批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海外人才推介会。
青岛市通过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等渠道,面向海外发布本市人才智力项目需求,组织对接活动。对与本市需求单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海外人才及项目,邀请来青参加“蓝洽会”。
蓝洽会牵线搭桥海外项目
2002年,青岛首届“蓝洽会”举行,通过“蓝洽会”牵线搭桥,让40余个海外项目在青岛落地开花。
至今,青岛“蓝洽会”已办了16届。在2016年10月底举行的第16届“蓝洽会”上,共有海内外人才、技术合作项目577个参加,此外,4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0余家中科院系统的科研院所、400余家市内用人单位参会对接洽谈,现场达成正式合作项目146项。
借助“蓝洽会”这一平台,“十二五”期间,青岛共吸引3500多名海外留学人才报名参会,直接吸引800多名高层次人才“留下来”创新创业。
为人才打通“绿色通道”
2016年12月,青岛市制定出台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进一步整合全市十几个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资源,明确服务内容,指定服务专员,强化工作职责,健全了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体系。优化提升人才服务“软”环境。
大幅提升在青就业硕博研究生住房补贴,由原来的400元/月、600元/月分别提高到800元/月、1200元/月,并在此基础上,新增急需紧缺专业的硕博研究生补贴项目,补贴标准分别为1200元/月、1500元/月,着力改善对海内外硕博研究生在青生活居住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硕博研究生来青就业创业。在便捷外籍人才来青方面,延长了高层次外国专家证和居留许可证期限、设立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窗口、缩短了外籍人才来青工作办理时限。
致力于人才的精准引进
2016年,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青岛出台《青岛市“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人才支撑计划》,积极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融合互动,实现人才的精准引进。
《计划》确定了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服务业人才、高端海洋人才、先进制造业人才四个人才集聚行动,并率先启动实施了海洋高端人才引进活动,面向全球发布了《青岛市集聚海洋高端人才行动计划(2016—2018年)》和首批海洋高端人才需求岗位370余个。
在此次人才引进中,青岛市首次拿出青岛国际邮轮港管理局和青岛蓝谷管理局的高级管理岗位和部分专业管理岗位面向全球招聘,标志着我市在部分功能区试点法定机构和职员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青岛也推出了顶尖人才奖励资助办法,给予顶尖人才最高500万元生活补贴、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扶持力度全国领先。
打破人才体制藩篱
2016年,青岛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人才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全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包括建立市级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科研机构推行理事会领导、学术委员会指导、主任委员会执行的管理体制;创建海外高层次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鼓励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独立运营、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市直企业探索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等。
“一谷两区”改革成效明显。青岛市抓住黄岛新区获批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在中德生态园等功能区实施职员化管理改革,打破身份限制,广纳各界精英。将蓝色硅谷管理局确定为独立法人,建立灵活高效的薪酬机制,有效保障用人主体的自主权。在红岛高新区实行事业部制管理,打造“人才特区”,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事业单位人才管理行政化,是制约人才活力的“拦路虎”。青岛积极推动人才管理“去行政化”,如取消中小学校行政级别;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实行与行政级别脱钩、与专业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职员管理制;在高技能人才、聘任制公务员等特殊岗位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年薪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