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济南9月8日讯(记者 娄士强) 在系统性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的变化无疑最引人关注。对于“增加农村上重点高校人数”这一点,就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担忧:这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平,让原本能考上重点高校的普通家庭学生失去上重点高校的机会? 改革必然会触及利益,由于自身利益或观察角度不同,出现不同的声音在所难免。近几年教育部部署各地出台异地高考政策时,在个别城市也曾有当地学生家长表示反对。对改革表示质疑或担忧的声音,显然不容忽视,这也启发人们去思考,到底该如何看待招考制度改革以及改革的具体举措。 招生计划分配的调整之所以让关注者这么揪心,还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老问题,正因为供不应求,如何分配才会如此引人关注。从现实来看,我国从1999年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来,各高校连年扩招,“上大学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考生和家长的目标也随之变成了考重点大学、名牌大学。 相比于庞大的考生人群,名校的录取名额显得极为有限,考生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之下,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分配,对于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更值得注意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的作用远不止培养人才,它还提供了一个上升的渠道。考上了名校,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就业、落户等方方面面,有了更多的机会,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 在社会阶层出现固化趋势,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日益凸显的今天,这条通道至关重要。如果招考计划不向农村等贫困地区倾斜,而是任由“寒门难出贵子”成为一种定势,任由农村学生弃考现象蔓延开来,任由读书无用论扩大市场,阶层固化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将持续加剧。 由此看来,看待招考改革,不能局限于培养和选拔人才这个层面,更不能因为有异议、有阻力而停滞不前。事实上,招考制度改革中所提到的一些具体举措,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就已经提出了,属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要准确评价改革的得失应将其放到社会转型、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以招考制度改革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发挥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积极作用。 当然,仅仅有名额分配上的倾斜还是远远不够的,包括“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基础性的措施,更要跟上招考制度改革的步伐。“寒门难出贵子”,症结就在于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在教育投入中存在巨大差距,当城市基础教育已经出现集团化发展的趋势时,一些农村学校连给孩子的营养午餐都保证不了。那些关心公平问题的教育界人士更应担忧的是,在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评价”的招考改革中,基础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孩子,会不会更难有“出头之日”。 原标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化解争议需要跳出教育看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