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全国280所地方本科高校监测发现,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合格率仅为57.11%,部分本科高校专科专业占到专业总数44.78%。
今年“600多所地方院校将转职业教育”的说法,引起了很多高校人士,包括学生、家长的质疑、焦虑甚至是恐慌。(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深陷姓“普”姓“职”的争论,影响范围已经超出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层面。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与专科最明显的界定为:本科一般为4年,专科无学位,学习年限为2~3年。同时,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高专不一样。本科教育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重在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特别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其实,“普职”之争的焦点在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优劣之争,专业与学科建设之争,教学与科研之争,理论与实践之争,继承与创新之争。地方本科高校须跳出“普职”之争。 从国家宏观布局来说,要对各类高等教育合理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本科教育要稳定规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 从地方高校的改革来说,实干发展才是硬道理。地方本科高校要在专业设置上更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地方高校之改革,要有干实事的足够空间,让大家敢于去探索,完成各自的使命与责任。专家要抛开成见,迎接社会发展的进步;学者要把心胸打开,而不是唯我独尊;地方本科高校要解放和发展自己,不去做伤心劳神、无意义、无共识、无实践的比较,不进行严重影响事业发展的争论。 不要先问姓什么,而要先实践,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贡献率方面拿出真家伙、敢于亮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