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动态 > 重要提示 >

重要提示

通知公告重要提示新闻头条教育动态政策文件

 “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手续不复杂,费用不增加,材料齐全的话,贷款审批下来时间不超过一周。”建设银行的“助保贷”产品服务方案,让苦于无资金生产的安徽宝博合成革公司董事长梁有宝看到了希望。

  宝博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PU革的小型民营企业。去年公司两条新的生产线上马,又拿到了充足的订单,可让梁友宝发愁的是,由于下游客户回款帐期延长,销售资金难以回笼,形成了1000万元生产营运资金缺口,又缺乏有效的抵质押资产正是建行“助保贷”产品,让企业机器重新轰鸣起来,顺利挺过了难关。谈起一年前这一幕,梁友宝对建设银行仍心存感激。

这是建设银行实现自身转型、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小小缩影。

  近年来,建设银行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巩固和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需要,明确了“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发展战略,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建设银行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稳健发展。

  转型:让授信审批变数月为一月

  “广晟22天、中冶15天、南网11天、交通集团9天,变更合作机构审批2天,5个重点项目在1个月内完成投放。”

  这份高效的企业贷款审批报告,发生在授信体制改革后的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南方电网、中冶集团、交通集团、广晟集团、粤东西北振兴基金合共200亿元的项目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投放。这样的速度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风险管理是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家银行经营乃至转型的成败。建设银行的转型抓住风险这个“牛鼻子”,推进风控体制改革和授信流程优化。

  经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外部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建设银行股改上市后建立并发挥了多年积极作用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一些不适应性。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建设银行决定按照流程银行的内在逻辑要求,重构简洁、顺畅、可控、高效的对公授信流程,减少重复操作、缩短管理链条,力求流程效率和风险管控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平衡。

  改革有“分”有“合”,“分”即实现前中后台职责相对分离,前台部门专注于业务发展和营销,中台部门负责授信评审和审批把关,后台部门负责风险监控和提示;“合”即通过设立专业的授信部门,依托综合授信建立前中后台沟通平台,主动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主动制订综合授信方案,主动安排客户信贷经营策略和风险应对,实现对客户的主动授信管理。

  “分”“合”之间,审批环节高效运转,客户体验大为提升,风险管理对市场的反应更加主动,对业务的促进更加积极。目前,建设银行综合授信审批周期从原来的几个月缩短到现在不到1个月,甚至几天。

  经过不断探索、完善,建设银行风险管理转型正按照“授权有责、责权对等、协同高效、相互制约”原则进一步深化,很好地实现了风控、效率与服务的平衡,资产质量稳定,总体风险可控,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截至2013年底,不良率为0.99%,低于中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

  转型:破解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发展瓶颈

  小企业经营风险高,规模和信用水平低,担保抵押资产少,这些都是银行经营小企业业务绕不开的“坎”,也是制约小企业融资的难题。作为国有控股银行,建设银行把发展小企业业务当作战略转型重点,转思路、转办法来破解难题。

  小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缺少信用、缺少信息。建设银行从信用、信息入手,与政府合作,设计并推出了新型小企业金融产品——“助保贷”。

  政府推荐企业,建立“小微企业池”;入池企业缴纳贷款额2%的保证金,政府拿出一定的风险铺底资金,共同组成“助保金池”。银行按照风险铺底资金的一定倍数发放贷款,通过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同时与政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这样,既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又增加了企业信用,并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帮助小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扰。业务开办五年来,“助保贷”已累计为1万余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500亿元。

  以做大企业、大客户服务见长的建设银行,正是依靠创新转型,努力做好大银行服务小企业这篇文章。在多年的实践中,建设银行逐渐摸索和把握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突破传统思维,将“大数定律”应用于小微金融的管理中,建立起向“小额化、标准化、批量化”转型的经营模式。近年来,小企业服务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成长之路”、“速贷通”、“小额贷”、“信用贷”四大系列、40余项产品的小企业产品体系,基本覆盖各类小企业客户的不同融资需求。截至5月末,小微企业贷款比年初新增624亿元、增速7.2%,满足“两个不低于”监管要求。

  转型:将金融服务向上下游、境内外延伸

  2012年,著名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华为、中兴,同时中标非洲最大的电信运营商MTN集团尼日利亚子公司3.52亿美元设备采购招标,对方提出信贷融资需求。得知这一消息后,建设银行立即启动境内外联动机制,组成了总行和国内、国外分行共同参与的营销团队,牵头国内同业组建银团,设计融资结构,创新投保模式,克服了境内外分行联合融资、特殊资金支付模式、商务合同金额不确定等带来的困难。经过8个月努力,建设银行终于与尼日利亚MTN在北京成功签署银团贷款协议,为项目提供3亿美元出口买方信贷支持。

  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国际化银团贷款安排,开启了建设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合作参与国际融资的新模式。

  随着国内企业不断“走出去”,建设银行加速推进国际业务转型,紧扣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统筹“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抓好“业务拓展、风险防范”两项重点,依托“传统优势、创新能力”两个平台,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和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需要,积极参与沿边金融改革,5月4日,建设银行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心在广西南宁挂牌成立,这是建设银行提升沿边金融、跨境金融的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中心成立后,建设银行将进一步密切与东盟各国银行在结算、融资、资金交易等领域的跨境金融合作,建设广西与港澳、东盟和南亚国家之间的资金汇划渠道,拓宽结算清算网络,推动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挂牌交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凭借信托、租赁、保险、基金等子公司服务优势,建设银行为企业提供综合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持续提高。通过上下、内外、母子联动,建设银行把企业“走出去”的路铺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截至3月末,全行境外保函余额接近230亿美元,累计办理出口信贷28笔、金额45亿美元,支持中国中铁、中水电、华为、中兴等国内重点出口企业的重大项目,涉及丹麦、瑞士、阿根廷等15个国家和地区。母子公司联动业务量955亿元,同比增幅31%;海外机构与境内分行共对接联动项目35个,意向金额约9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