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 (熊旭 实习生胡少雄)2014年10月17—18日,第四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学科教学与学科素养”,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位中小学学校师生以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论坛上,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高度诠释了基于学生素养的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教师要立德树人不只是一句空话
今年4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提出了要确立与教育教学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信息化时代下,价值塑造应是所有育人工作的第一位。他说,现如今开放、多元的时代使得西方世界渗透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思想比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国家认同,因此我们必须要让每一位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坚实的中华文化底蕴、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申继亮认为,要想做到上述三点要求,就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他强调,老师的心中要装着学生,要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教材为本位”的教学格局,要将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与考试挂钩。在申继亮看来,学科素养不只是学科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表示,引起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就是把握好价值取向,将课程改革作为立德树人的突破口,面向未来要加强体育、美育,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让“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针对自主学习,田慧生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他去学校听课,老师让学生用“下”组词,有学生组到“下课”时,老师只是点头让学生坐下,直到有位学生组出“下车”一词时,老师连连称赞,于是之后的学生都组出“下”各种交通工具的词。下课后田慧生问这个老师“下车”比“下课”高明在哪,老师说:“教学参考书上提示说要引导学生把‘下’与交通工具联系起来。”
田慧生说,这种课堂教学改革还没有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老师通过教学参考捆绑住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我们还没有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文化不应该是一种捆绑式的文化,应该把时间留给学生,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
国家督学成尚荣提醒道,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值得提倡,但我们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时候应当防止“去教师化”,因为随着学生学段的不同,学科培养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必要的引导仍然非常重要。
发挥学校自主性 拒绝“千校一面”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手段应用方面拥有自主权,能够自主安排教学进度,加强学校学科育人的功能作用,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田慧生认为,过去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是把不同的学生拉入统一的教育模式中,将他们培养成“统一的人”,导致的结果就是“千校一面”。他说,高的学业水平和优异的学业成绩不能成为现在教育教学的核心指标,“特色、多样、选择、适合”才应该是评判教学质量的关键。
1999年开始实现课程改革以来,从过去“满堂灌”到现在“满堂问”,学生始终没能成为课堂的主导。成尚荣认为,教学改革需要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教师要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明确应该教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以及怎样改进教学等问题。
习总书记说过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尚荣认为,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生如何学习,不要让学校变成“教校”,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当与以教为主的旧理念“断气”。他强调,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从来不否定知识,而是以知识为中介进而超越知识,最终让学生们走向能力,走向核心素养。